【期刊信息】

Message

刊名:高等工程教育研究
主办:华中科技大学;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;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;全国重点大学理工科教改协作组
主管: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
ISSN:1001-4233
CN:42-1026/G4
语言:中文
周期:双月
影响因子:5.803571
数据库收录:
北大核心期刊(1992版);北大核心期刊(1996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0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08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1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4版);北大核心期刊(2017版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0-2002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3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4-2005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6-2007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08-2009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0-2011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2-2013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4-2016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7-2018);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-来源(2019-2020);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;中国科技核心期刊;期刊分类:综合科技B类综合;高等教育
期刊热词:
工程教育前沿

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人工智能趋势下 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应破传统模式

来源: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3-31

作者:网站采编

关键词:

【摘要】当前,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风起云涌。颠覆性技术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革,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影响也愈加深刻。以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等

当前,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风起云涌。颠覆性技术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革,对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影响也愈加深刻。以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等颠覆性技术为引领的前沿趋势,将重塑世界工程科技的未来发展模式,对于人类生产力的创新提升意义重大。

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国工业制造正在经历转型升级、迭代发展、突破瓶颈的关键时期。面向“十四五”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,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急需一大批工程科技拔尖创新人才,以支撑科技创新的自立自强。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,如何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科技拔尖人才,振兴我国先进制造业、实现工程科技的新跨越,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。

科技变革致人才培养需求变化

目前,全球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变革与竞争日趋激烈,特别是以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边缘计算、智能传感为代表的技术研发,及其在能源、制造、农业、交通、教育、医疗、金融、环保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,为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开辟了广阔前景和空间,也正在推动工业4.0的前沿发展。机器学习、知识图谱、类脑计算、模式识别构架了人工智能的通用体系,智能芯片、系统软件搭建了软硬件平台,计算机视觉、语音语义理解、人机交互、深度卷积神经网络、生成对抗网络等成为人工智能突破的关键技术。

可以说,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将知识、经验的学习、积累与应用,从数据、程序、算法的综合推向认知、推理、决策乃至思维、情绪、情感的高级演进。机器智能正在部分替代人的脑力劳动,乃至不断模仿、接近于人脑的高级机能,实现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迈进。

这种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知识传输、技能训练、素质养成提出了新的挑战。未来所需要的工程科技拔尖人才的创新思维、工程能力、潜质素养,与工程教育的传统内涵存在鲜明差异,人才培养的需求将发生重大变化。

拔尖人才是科技自强根本

众所周知,科技创新的根本要素在于拔尖人才,人才是世界发达国家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。

从历史上看,美国二战前后曾延揽了全球顶尖人才,以开放的移民政策吸引世界一流学者,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。如今,美国、英国、加拿大等国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发展战略,美欧制造强国在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发展上,不仅厚植STEAM 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艺术、数学)教育学科基础,而且强化CDIO(构思、设计、实现、操作)工程教育创新模式,探索未来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,以期实现在一流人才培养上持续的竞争力。

当前,我国正在针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加强战略布局,也出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、人才培养创新行动计划等,以期抢占人工智能发展的先机。然而,囿于现阶段工业发展迭代升级的现实,我国的工程教育在应对新一轮颠覆性技术挑战、切实支撑制造强国战略上依然跟进不足,并存在学科基础较为薄弱、工程实践创新不强、校企合作融合欠缺的短板。

现实中,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——工业制造一线和实体经济主流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缺乏,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之间存在衔接空白,人才的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上出现脱节、错位;在高端制造的设计、生产、服务方面,缺少大量具有创造精神、创新思维和卓越能力的人才支撑……

上述问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高水平制造的全面突破。从长远发展供给看,智能制造、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、质量还有很大缺口,亟待完善加强。而科技创新的自主自立自强,仍需要厚实持久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坚强后盾。

工程人才培养须侧重思维和原创能力

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,工程领域的创新更多地体现为从创意、设计到生产、制造以及材料、装备、工艺乃至管理、服务等上中下游的全产业链覆盖,体现在技术突破、知识运用、管理渗透的综合集成,对拔尖人才的思维、能力、素养提出了系统、跨界和广域融合的复杂要求。

同时,强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更在工程科技的类脑机理、类人智能方面提出机器思维、自主意识的建立,预示着智能化的高级发展方向。2018年,美国国家科学院、工程院和医学科学院出台了《高等教育中人文、艺术与科学、工程和医学的整合:同根同源》,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,工程教育跨界融合、交叉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,对未来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整合、交融、跨界的创新模式思考,值得我们借鉴学习。


文章来源: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gdgcjyyj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331/767.html


上一篇:“十四五”期间 中医药重大工程投入将翻一番
下一篇:国网黑龙江电力开展纪律教育“四进”活动 打造